中国品牌日 | 品牌建设,国之大计
2021年5月10日是第五个“中国品牌日”,以“中国品牌,世界共享;聚力双循环,引领新消费”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开幕,集中宣传展示中国品牌发展新成果、新形象。
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,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,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加强品牌建设,有利于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,有利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物质文化需求,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、提升中国形象。发展品牌经济,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,全面改善影响品牌发展的质量、创新、诚信、文化、人才、营销和环境等要素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经济转型升级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品牌建设,国之大计。那么,品牌是什么?各有各的解读。从字面上看,品牌,是品和牌这两个字的组合。
品牌=品+牌
牌是什么?牌是牌子。有多种表现形式,诸如LOGO、商标、域名、符号,等等。
LOGO是个高度浓缩的图像,可以是文字,也可以是图案,还可以是文字和图案的组合。
商标是经过注册的LOGO,具有优先性、独占性、区域性,一般按照注册在先的原则,受到该区域的法律的保护。
域名是LOGO在网络上的应用,也按照注册在先原则,受到相关的法律保护。
无论LOGO、商标、域名,其根本属性是个符号,是个标识,用以与其他牌子的商品相区别。
总体来看,牌子是外观的、简化的、表象的,主要用于识别。就跟张三、李四、王五、马六一样,免得大家搞混了。
解读品牌,当然不能停留在牌子和符号上面
品牌,品牌,首先是品。
品在前头,品是第一位的。品与牌相比,品是引路的、导向的、内在的。品牌,品牌,品是主导的。品赋予牌以生命、灵魂、活力、魅力。所以解读品牌就要去特别解读品。
品是什么?品当然是产品、商品。
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。产品是品牌的载体。没有产品,谈什么品牌。这是最基本的。
很多人以为,品,就是品质。不错,产品的品质是重要的、必要的,但是,品质不是唯一的,也不是第一的,不应以偏概全。产品或商品才代表了品的整体。有人以为:品牌=品质+牌子。这种理解既不全面,也够肤浅。
品又是什么?是口碑。
大家都知道:口是一个口,吕是两个口,品是三个口。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口,三个口就代表了很多口,代表了很多人。品牌,品牌,首先是由很多人承认的牌子。众人公认,众口成碑,这样的牌子,才有资格被称为品牌。
品牌不是自封的,是大家封的。一个人封,没用,必须很多人异口同声。这件事大家事先也没商量过,是不约而同的认可。品,是心声的表达,是发自内心的呼喊。
品牌,品牌,归根结底,反映的是一种人际关系,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。品牌,是消费者对于经营者的心灵呼应和精神认可,以及在实际购买和消费行为中的赞成和肯定。经营者提供的经营作品,消费者认可,就成为品牌;不认可,则是一堆垃圾。品牌是企业和用户之间和谐与稳定的关系的印记。
品又是什么?品,是个动词。
品,就是品尝、品赏、品鉴。品,是动口的,是吃出来的,体验出来的。品,就是实践检验。只有尝过、赏过、检验过,并且证明用得上、靠得住、信得过,才能被称之为品牌。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品心。品牌绝不是自吹自擂、自夸自大。众口成碑,必定先要经过众人品鉴。老百姓都是检验员、鉴赏师、评判家。只有被品过的,并且被证明是可靠、可信、可托付的牌子,才可能被称之为品牌。品牌就是一种信任、信赖、信誉和信用。没有信,谈什么品牌。
品还是什么?品,还是个名词。
众人为什么赏识你、夸奖你、赞美你、肯定你,甚至如痴如醉追求你?为了什么?因为你有品,有品啊!有品的牌子,才能被称之为品牌。
什么是有品?内涵丰富,至少包含五个方面,可能还远远不止
一是品性。这是指品牌能解决老百姓的什么实际问题。至少涉及物质、精神、人际关系这三个层面。品牌首先得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种种不便、不快、不适,也就是解决痛点,止痛搔痒。不过,这些做得再出色,也不过是一种被动行为。如果要想更主动,那就得帮助老百姓去圆梦,圆追求幸福生活的各种各样的、五彩的,甚至有些浪漫的梦。您不只是输送商品,您更是在圆梦,这该有多么崇高光荣!无论被动还是主动,无论多么辛苦,都值得痛下功夫。
二是品位。这是指品牌能赋予目标用户什么身份、什么身价、什么形象,都得弄清楚、想明白。人们追求幸福生活,当然是很具体、很生动、很各异的,塑造着各自所需要的形象,精彩纷呈。有的要简朴实用,有的要时尚新潮;有的要追求奢华,有的止于轻奢便相当满足;有的只要芸芸众生,平凡一员,有的则要高人一头,领先一步。“一娘生九子,连娘十条心。”您能不能准确定位并且提供精准的服务?这也相当要紧。
三是品味。这是说品牌能带来什么风情、风貌、风味、风韵。是民族风、时代风,抑或国际潮、环球风?上海特色可以给人带来上海品味,中西合璧、海派风尚。各个个性品牌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品味:或高雅,或端庄,或活泼,或轻快,或淡雅,或繁华,或简约,或出挑,如此等等。日益富起来的人们不会停留在解决温饱,更要求有特色、有品味,值得久久回味,甚至日思夜想。
四是品质。主要是指品牌能提供什么样的实际功能效用,能够提供多长的使用寿命,能够提供怎样的实用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健康性,等等。绣花枕头,当然喜欢;如果内在是一包烂草,就令人厌恶。对于品质,不求个别但求普遍,不求一时但求长远,不求表面但求全面。不是偶然为之,而是一以贯之。始终不忘初心,对用户高度负责,一丝不苟,持之以恒。
五是品格。品牌必须具备纯洁高尚的牌品,诚信经营。百年老店杭州胡庆余堂大厅高悬一块匾,上书“戒欺”两字,童叟无欺。正因为如此,百年老店才能博得社会公众持久深厚的信任,永葆青春。亚振家居创办人高伟发现椅子用料有瑕疵,怒而劈之,以示警戒,也被传为一时佳话。高伟劈的岂是几把椅子,而是劈去对于任何瑕疵的丝毫容忍。诚信是品牌之本,无诚信的品牌也就不再是品牌。牌品是至关重要的立身之本。
如此看来,品牌的内涵和要求相当丰满,品牌公式也随之而变:品牌=产品的品性+品位+品味+品质+品格+……+牌子。五品齐全,或者说,诸品齐全,这才是品牌。品牌,品牌,还真是非同一般。
品还是什么?还是传播
口口相传,广为传播。品牌当然需要公众来品,公众传播,但也不排斥自己去说,自己传播,并且还必须加以鼓励。不是说一次,而是反复说、逐层说、深化说。偶尔说一下,只是一个口;说多几下,最多也只是一个吕;只有反复、逐层、深化去说,那才是品。树品牌是需要造势的,既有声势,又有气势。暗送秋波不行,那只是对美人的一种暗恋,一种单相思。若要做成市场、成就品牌,那就得广为传播、频繁传播、善于传播。
人们常说,品牌传播至少有三个层次。
第一层次,故事。这属于传播的入门级。有了生动、有趣、启迪人心的故事,才可能引人关注、引人入胜。有故事的要发掘整理,把故事弄得井井有条、津津有味。没故事的要造故事,制造新闻,弄出动静,引人注目。没故事的还可以写故事,比如,迪士尼创作了米老鼠,肯德基对山德士上校的形象进行了二次创作,生动演绎品牌。实在没故事的还可以借故事,就好比众多欧美品牌从希腊神话故事中去寻找灵感,而卡西欧则使用了“阿童木”的形象。不过,故事虽好,却仅仅只是传播的第一层次。
第二层次,情感。这属于传播的深情级。情感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,会产生强烈的“自己人效应”,拉近品牌与受众的距离,甚至化隔阂疑虑于无形之中。情深意长,情深意切,天老地荒,天长地久,都是情感的力量。情感的威力,既可以排山倒海,惊天地泣鬼神,也可以细致入微,润物细无声。最近流行的“番茄炒蛋”故事,就是中国移动调度情感魅力的一个佳作。故事说的是一位留美学生想吃番茄炒蛋,可是不会做,于是夜半打手机向妈妈请教,妈妈赶紧起床,通过中国移动的视频亲自示范表演如何制作。故事展示了“万里情感一机连”的母子情深,让人更加爱上了无所不能的中国移动。
第三层次,理念。这是传播的信仰级。通过建立和确认理念,来培育用户对于品牌的坚定忠诚。民间曾有“拼死吃河鲀”的说法,形容食客为了追求美味,死都不怕的坚定。品牌建设到了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成功。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”,品牌传播就得精心设计、精心建设品牌理念。比如毕加索钢笔树立了一个理念:“让不爱用钢笔的人爱上钢笔。”在此理念下,千方百计地创造使用钢笔的便利和钢笔书写的优美。理念也可以变成行动口号,诸如:“英雄”书写新时代,“永久”骑出新步伐,“爱我中华”“爱我上海”“凤凰展翅”“九鼎镇宝”,等等。信仰来自于理念。有理念,才会坚定不移。
由此可见,品牌传播之事也不是那么老旧和简单。
品,还有一件重要事情,就是经常反复持久地品味来自社会大众的各种反馈。表扬的话要听,批评的话也要听,刺耳的话更要听。听还不够,还得细细地品,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真情和真理。只有自觉揣摩,不断反省,改进不足,持久创新,才可能赢得持续进步,立于不败之地。常品社会之声,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。只有当品牌能够自品、自省、自新、自律的时候,品牌才能够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品牌。
从本质上看,品牌就是一个生命体。文化是品牌的灵魂,产品是品牌的载体,终端是品牌的四肢,标准是品牌的基石,传播是品牌的口舌,反馈是品牌的耳目。既然是生命体,就需要精心培育,优生、优育、优长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既然是生命体,就是一个过程,容不得拔苗助长、畸形生长、一夜暴富、一步登天。既然是生命体,就会有生老病死,就需要不断增强免疫力、抗衰老力、抗诱惑力,不断吐故纳新,延展青春活力。
品牌的意义如此丰富深厚,使得我们对品牌两字刮目相看。我们确实需要对品牌深入细致地品,深入细致地读。全面认识,准确理解,自觉把握。哲人们说得好:只要思想明白,脚印清楚,谁都可以步入光荣!
(上文摘自《品牌透视》,唐仁承 著,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)
《品 牌 透 视》
唐仁承 著
定价:48.00 元
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9月
点击封面,即可购买
《品牌透视》一书作者唐仁承先生,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的一位先行者,也是一位典型的“上海爷叔”,曾担任过上海人熟知的“梅林罐头”“申美饮料”“光明冷饮”“上海儿童食品”“泰康饼干”“乐口福”“阿华田”“日清方便面”,以及"香港天厨"等名牌食品的经营管理者。他将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融入本书案例之中,配合浅显、生动的文字,令本书兼具专业价值和阅读趣味。上海的海派文化,本就具有国际化特征,通过这样一位“上海爷叔”的生动演绎,本书也同样兼具上海本地特色和国际化视野,而这也诠释了本书的主旨:品牌应当成为城市的名片,既具有地方特色,又能够走向世界。
推荐阅读
上海远东出版社
世界眼光
民族精神
专业态度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